2012年7月26日

別和所愛的人講道理

從小到大,我們家裡常常會有一些爭吵,小時候的事情我不太記得了,只記得長大以後爭吵時,長輩那邊的邏輯很常是站不住腳的,而我總是在爭吵時,將事情的背景、整件事情的邏輯解釋給對方聽,希望對方能理解我的想法,或說我心目中的"事實",但結果通常都不太好。


爭論的事情從天氣冷要不要多穿衣服,到要不要考公務員、要不要把房子賣掉、要不要退休,有大事,有小事。『身體是我的,應該是我覺得冷不冷比較準』『公務員的生活,跟我想要過的生活不一樣,這是我的人生,應該是我要決定要怎麼過吧?』『你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讓我們擔心。』『你覺得這個人不好其實是你的刻板印象,回想一下,過去什麼時候你有稱讚過你兒子的任何一個女朋友?』

小事情最後會以小小的不愉快收尾,但遇到重要的大事情,我們常常都會吵到兩邊都很生氣,這時候就會跑出『我請問你!不然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好阿,你不想要就以後都不要管你阿!』『所以呢?』『你的態度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差。』『沒有怎樣。』『那我以後都不要問你的事情,這樣可以了嗎?』『好啦!你覺得好就好,反正我怎麼想你也不在乎』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可以不要這麼情緒化嗎? 然後事後吵完一個人時就會覺得很鬱悶,因為我明明從頭到尾都說對了,有時候對方也理解了、接受我的說法,認為我的想法才是對的,為什麼還是弄的這麼不愉快?

後來長大了點,漸漸知道問題出在哪,問題是,跟你最親近、最愛的人講理,用邏輯爭論一件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當你爭贏的時候,其實你也輸了。
怎麼說呢?通常我們在爭論一個問題的對錯時,就像是在對弈一般,必須用邏輯、佐證、譬喻、現實因素等東西,一步一步的把是非對錯釐清,舉出對方論點的錯誤、把對方逼到死角,這在辯論時是很正常的過程,但當我們用邏輯把所愛的人逼到死角,讓他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那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就算在這件事情上你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你卻讓所愛的人感到不快、憤怒,而他們的不快,會累積起來,在當下或不遠的未來,回到你身上。

所以,不要和自己所愛的人講道理。因為在爭論中證明自己是對的,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或許很多情感導向的人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但對於從小接受邏輯和知識教育的呆板讀書人而言,我們總會以為雙方是在討論問題,因此就把問題討論到對的結論就好了。但我們總是忘記去想,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對方說這些話,背後有什麼別的意思嗎?

有時候這些話、這些問題只是代表一些簡單的概念:『我關心你』『我擔心你』『我希望你可以多說一點自己的事情』『我希望下次你可以不要這樣』『我希望你們可以過得更好』『我怕這樣下去狀況會變糟...』

假如我們能知道一個問題背後,對方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那麼我們就不用一直針對問題本身去做無止盡又沒有贏家的爭論。我們只要跟對方說:『謝謝你的關心』『你不用擔心,我可以的』『我以後會多跟你說些自己的事』『我不會再犯了』『我們支持你...』就可以了。

有人天生是這方面的箇中高手,他們不用思考,就能說出安撫對方、解決問題的話,對他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有些人則剛好相反,這些人常陷入問題的泥沼中, 他們總覺得要討論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兩邊要達成一個一致的共識,吵架和爭論是家常便飯,而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對方可以這麼不講理、這麼情緒化。即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對的,但不知為何,和所愛的人相處卻總是在吵架,總是不愉快。

如果你是後者,那麼可以學著多想一點,不要陷入"無法接受自己是錯的"這樣的迷思中,只要一被質疑就像刺蝟一般的反擊。對方說你是錯的,不代表你真的是錯的,如果和對方辯論對錯,那不管輸贏,狀況都只會變的更糟。相反地,冷靜下來,思考對方到底想要傳達什麼感情、在乎什麼,畢竟對錯並不是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或是兩人之間的感情。

對一個使用左腦思考的人,這真是需要慢慢學習...。
簡而言之:
不要跟你所愛的人爭論對錯,因為爭贏的同時你就輸了。不要說出邏輯是對,但是讓對方難受的話,因為雖然話本身是對的,但說出來就錯了。
Keep learning, keep trying.

最後附上Vita Yang的手繪,Beautiful work!

7/26 補充:
看到了林雪凡所留的留言,覺得自己之前所描述的可能太武斷。
文中所說的講道理的意思是:『針對這個問題本身去討論對錯。』這種東西常常是有標準答案的,因此可以辯論,分出高下輸贏。而很多人會陷入過度爭論這種問題的陷阱中。

但有時候親近的人和自己該重視的,或許不是這種問題的對錯,而是有沒有解決對方心中的疑慮(例如,我兒子未來是不是會沒有前途、對方是不是不在乎我...)。假如能夠發現這些背後的情緒,加以解決,有時或許比爭論問題本身更有用。

當然,這樣的例外是,假如『對方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而且目標對象是個人』,例如:常遲到、愛發脾氣、喜歡貶低對方、做出過份傷害別人的事情...,那我認為表達自己感受到的情緒和對這事情的看法是絕對必要的。至於要怎麼讓對方改進,我想那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16 則留言 :

  1. 蠻有道理的。

    不過,假設對方確實有錯,但身邊的人卻都慣著他,久而久之對方會不自覺地被「慣壞」,開始認為他自己真的沒錯且總是沒錯。接著,會開始用他自己的那套來要求你配合。這種狀況我遇過不少。

    總之,要是完全不去質疑對方,長期下來,那反而會讓對方變得無法自省,進一步造成更加無法溝通,我覺得這在長期相處上是會出(另一種)問題的。

    關鍵應該在於讓對方「理解事實」,同時「避免羞辱」。如果我這次確實有理,那麼指出對方的錯誤就很容易讓對方感到羞辱,所以以下這些說詞全要避免:

    「看吧,我剛剛就說了。」
    「你弄錯重點了。」
    「這是事實。」
    「(第二次強調自己的結論)」

    像以上這種程度都會造成傷害。抽象點說,任何具有「追加攻擊」效果的話都要避免。論述時只要把主要論點「輕輕帶過」就好。

    說理時應該盡量表現得輕描淡寫、不慍不火,好像我根本不在乎這些道理,現在說起,也只是說著玩玩而已。

    如果面對的是很複雜的討論,而且對方又不停搶話講,不想聽我們解釋。那也無須勉強解釋,只要讓對方明白「我心裡有一套道理,只是現在說不方便,而且你現在也不想聽……」

    ……表達出這樣的態度就可以了。

    總之,如果對方真有錯,別讓對方真的妄自尊大起來,但也不需與他爭執。

    長期上來說,我覺得這樣比完全的「不爭」要好。

    僅供參考。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避免羞辱真的是很重要的溝通要素。

      有時候一旦期望對方『理解事實』,就會很容易不知不覺的吵起來,因為對方往往不認為你說的是事實,在解釋的過程中,就很容易鑽到牛角尖中。

      假如對方做的是錯誤的行為,個人認為或許從"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去表達會比較好,因為不管他自己覺得行為是對是錯,傷害到對方是沒有疑問的事情,假如不願意改進或是妥協,其實就算是一種不在乎對方。

      但行為的對錯有時候真的很難定義,有時候只要我們少知道一件事情、一個條件,就有可能會誤會對方,把原本對的行為,理解成惡意的錯誤,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世界會有這麼多紛爭和誤會的原因之一。

      刪除
  2. 其實這類的對話是有公式的,專家經過研究有整理過,而站長有寫出一部份來了。大略的公式為,想要跟對方說道理、或是想指責對方之前:

    1. 理解對方立場,口裡先說出「我覺得你的意思是...你應該是為了我...你的目的是...」大略這樣的話,確認對方是不是這樣的意思,紮實地完成溝通。

    2. 對方覺得自己發出來的球被穩穩接住了,而不是被砸回去,防衛心便會下降,主動把武器收起來。

    3. 以上動作都完成,確實投入時間去感受、理解對方後,而不是敷衍的只說兩三句「我知道你是...」,接著就是我們的時間了,想要說什麼道理,指出對方哪裡錯誤。只要我們先好好接住對方的球,我們丟出去的球,對方也樂意接住的。

    最後,如站長所言,對一個使用左腦思考的人,以上三步驟流程需要很長時間的演練,才有可能內化為專家系統,自然地展現出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阿,很多書會把這樣的溝通技巧整理成條列的"守則",而它們其實也會點出這樣做的"心法",例如就是真正關心對方(注意傾聽)、尊重對方的意見(不輕易否定對方)。

      但對很多從小個性就比較硬,又用左腦思考的人來說,常常無法真心達到這樣的"心法",那就必須要練習這樣的守則去慢慢學習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了...

      刪除
  3. 写的很好。回复也是很棒。

    回覆刪除
  4. 看得有點想哭。以為說到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可以讓對方認同,因而讓不愉快消失,但在爭論的過程已經傷害了雙方的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這真的是很深的陷阱...

      要多提醒自己,重要的還是對方和自己的感情才是。

      刪除
  5. 1.被人認為無法相處的人
    若在最初沒有告訴他性格裡的癥結
    選擇包容和原諒他
    多數人為了保護自己會和他保持距離
    他最終會活得很孤獨
    這並不是愛他很好的方式

    2.也許可以永遠原諒和包容他
    也就代表這輩子將他的情緒全部吃下
    承受的人何辜? 這些都是潛在的壓力

    您文章內容有些觀點很不錯
    但如果標題是統整文章的主軸
    我不太能理解這篇文章的標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標題應該算是一個簡單的提醒吧,希望大家在和所愛的人陷入過度理性的爭執中時,能夠回想起這句話,緩一下自己想要辯論贏過對方的心情。

      一句話的對錯要看情境、上下文(英文裡叫做Context),若只看那樣的一句話,一定是有很多錯誤的可能性,因此文章本身便是在勾勒出這樣的Context。

      一個人性格裡的癥結和爭論事情的對錯這兩件事情不一定是等價的,文中後面也有補充到,若對方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而且目標對象是個人,那麼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對方知道,而不是默默承受。

      希望這樣的回覆有表達出我的想法。也要謝謝你們指出許多我文章有疑慮的地方,讓文章的一些概念可以澄清,不會讓看到的人誤會,接受到太過偏頗的資訊 :)

      刪除
  6. 如果明明講道理,對方卻不認同那是愛,那很簡單,對方是錯愛、盲愛、而且是一種足以害之的愛,這種愛不但燃燒自己,也把對方燒掉;很簡單的例子就像「打你是為你好」,這種好只會招來不幸,然而我們大部分都欣然接受,而且還合理化這件事。

    回覆刪除
  7. 對原文沒有不認同,但想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談談這件事。

    愛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大愛、小愛都是愛。

    愛如果出自於是疼惜或是導正,講道理本身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對下屬、對同事、對上司也會有愛,那是小愛,那需要不需要講道理呢?
    這裡有一篇2007年何飛鵬的文摘:不講道義講道理!
    http://www.grandtour.com.tw/forum/printview.php?t=201&start=0&sid=a26980c5fa6c7ccf9148a03a7f2a59bb
    由此可見一般如果只因愛或情份不講道理,組織社會長期必走向相對不健康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放入家庭也是,講道理是為了磨合價值觀,為了長期的價值觀的建立與聯繫。
    說穿了,講道理其實也是在溝通,只是相對理性地去討論事情罷了。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或許講道理不是有些人喜歡的,但並不代表只有誰喜歡的溝通方式才是正確有效的。


    所以,我覺得標題下得很有議題性,
    但其實最終問題的根本是態度,態度好好的溝通等,管他是講道理、講歪理,都會比較有繼續下去的可能。
    但,怎樣是態度好態度壞,又是另一個議題和個人認知的問題了...

    價值觀完全相同和相處本來就不容易,小事爭輸贏真的沒必要,
    但大是大非的事情,如果不能在還有機會的時候,
    透過價值觀磨合,也就是理性一點的討論,也可說是討論道理,
    那等真的遇到狀況,或是無法後悔的時候,可能會更失望沮喪。

    凡事中庸,一點淺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這麼棒的回覆,我覺得事情的確像你說的一樣。

      當初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自己凡事爭論時,只會想到要把背後的道理和對方說清楚,因而忽略了非常多背後"人"的因素,變成像是在爭輸贏、辯是非,所以才會想寫一篇標題完全相反的文章來提醒自己。

      但當然,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大家都成為『不理性溝通、不講道理』的人,而是要在自己深陷『爭論道理』的困境時,提醒自己,到底希望達到什麼目的? 是辯贏、還是讓未來更好?

      所以如你所說,最終的目標,還是中庸阿。

      刪除
    2. :) 板主厲害,說到重點了,也就是出發點,出發點是什麼!
      若雙方的認知建立於為的是什麼這樣的大框架上,
      那討論過程其實無論是理性地講道理或是感性的聊,
      都也只是其中的一種溝通方式罷了!
      而這時候應該無所謂哪種方式才是好的、正確的。

      只不過大家都喜歡被溫柔對待,所以放了一些期待,尤其對家人朋友更是多,認為都已經是家人或是男女朋友了,為什麼不能柔軟些溝通,如果基於這樣的期待前提,那的確,很容易在討論的過程中,產生偏離主題的負面情感和帶來的無謂爭辯。

      但也不是說這樣的期待不能有就是了...這的確是其中一方應該可以加強改進的解決的。但第一段所提到的,與其耽溺于過程細節的感受,若時時提醒自己對方所為的出發點,或許解讀上就不會那麼鑽牛角尖而接著針鋒相對了。但這部分真的需要成熟的自我修煉了。但與其要求別人輕聲細語,不如著手修煉自己成長自己。

      很多事情偏向中庸的左邊或右邊,常常都是在那一瞬間的念頭,那是心裡最開始的聲音。但成熟圓融的修煉,會讓一個人在任何事的過程中,也想想看另一邊的道理,然後最後遊走在中庸之間附近而不是過度偏激。

      謝謝版主讓我在這邊講道理 :) 一些心得,希望大家都能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









      刪除
  8. 跟你最親近、最愛的人講理,用邏輯爭論一件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當你爭贏的時候,其實你也輸了。
    這句話實為中懇,大家應該在適當時候說人話,而不是講實話的話。

    有些人非常喜歡在別人難過時候講實話,扮演起包青天角色,雖然說出的話句句有道理,但也句句傷害別人的心,甚至失去朋友。

    我很認同一位心裡醫師在敘事心理學中講道的"語言抵達之處,不等於生命抵達之處"

    真的是一言以蔽之。 我常跟周為朋友分享,互相勉勵,別在彼此難過時候,讓包青天跑出來@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