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藝術家的視野(Artists' Focus)

這兩天看到從美國回來的朋友FB相簿中有一系列的相片,是中山地下街裝置藝術展的照片。

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張相片,因為那張相片的主角是這幾年不知道看過幾十次的台北火車站怪頭人。看到時我心想:『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裝置藝術還是會覺得很有特色吧!』因為我已經看過太多次,所以覺得它是個很平常的東西。



後來我繼續延著相簿看下去,慢慢開始有種很久沒有的平靜感,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我朋友的注意力、視野在看這些事物,而他所帶給我的視野是專注、發現和凝視於單一事物的,而我很喜歡這種"注視單一事物"的感覺。

曾有人說過,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感知和快樂程度,其實不取決於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或說專注範圍 -- Focus)是怎麼取的。

2013年12月5日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認知都不相同,有人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旅行社的套裝行程,因此對旅行的印象就是『行程早就安排好了,到景點時待一段時間,然後就上車前往下個景點。』套裝行程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因此即使你很喜歡一個景點,往往也不能在那邊久留,因為下一個行程正等著你。

有時候套裝行程的內容不好,人們就會抱怨:『這個景點應該可以待久一點』、『這個行程好無聊』、『怎麼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車...』於是人們就會開始學習自助旅行,安排自己的旅遊行程,希望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過去對於"旅行"的刻板印象還是影響著我們,我們會想要踏過越多景點越好,彷彿沒有去到這些地方我們就損失了什麼。而且對於旅行時的突發狀況感到厭惡,如果這些突發狀況影響到我們拜訪"景點" -- 例如雨天時看不到日出、當天博物館臨時休館、某個名勝正在整修...,這些狀況讓我們有所損失,我們便會覺得自己很倒楣。

但若我們跳脫一點來看,"旅行"最重要的事情是走過這些景點嗎? 是回來時可以有照片可以分享到Facebook給朋友羨慕嗎? 當我們沒辦法踏過我們想要的景點時,這趟旅行就不再有意義嗎? 旅行到底是由"景點"所構成的,還是由我們在其中的每一剎那的"感受"所構成的?

2013年11月26日

雲圖: 被奴役者、欺壓者以及在高位的人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它的名字叫做雲圖(Cloud Atlas),裡面講述著六個不同時代的故事。包含黑奴時代的航海故事、未來擁有複製人的消費主義社會、記者與核電廠興建弊案...,在小說中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弱勢的族群,像是被販賣的黑奴,被當做物品使用卻又活生生的複製人們,他們在那個時空條件下,沒有能力、也沒有思想去解救他們自己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環境給了他們絕對的弱勢。

這些弱勢的人自己無法改變,但書中有許多人,處在高位享盡所有利益,卻選擇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 即使伸出援手的結果可能是被排擠,甚至死亡。身為貴族卻想解救黑奴,身為人類卻想幫助被當成奴僕的複製人,身為擁有高科技的人類卻幫助無法有任何貢獻的原始人...。

為什麼這些處在高位的人,不順其『自然』,讓弱肉強食自然的發生,去享用這個世界為他準備的豐盛果實?其實他們可以對於一切的不平等視而不見,並說服自己的良心說:『這些人的苦難與我無關,我的人生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要我用心 -- 像是經營企業、賺更多的錢、照顧家人、遊歷各國等等...』

這些行為是他們的選擇,這些在高位的人選擇去改善這個世界,如同比爾.蓋茲在離開微軟後便全力投入慈善事業中,他成立基金會去幫助非洲兒童接種瘧疾疫苗,並且因此拯救了將近600萬條生命。這不是件『自然』的事情,這是發自於他心中的信念。


(雲圖電影版預告片)

2013年10月24日

一沙一世界中的"真理"


從小我就喜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預測事情的發展還有人的想法。對我來說,建立世界觀的過程的過程就像是推導數學式子一樣,你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有的想法(解答)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在這基礎下,推導出下一個正確的式子。

如果它像數學,那麼只要上一步是正確的,推導的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所學的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用正確的理論配合這些基礎,那麼推出的結果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A->B->C,就這麼簡單。

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所學到的基礎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認知"正確"的基礎不過是人們經驗的產物,而人們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微小的存在,這些"正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的經驗談,而我們卻總是自信的依據這些經驗,頭頭是道的對人說『這不可能』、『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翟本喬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黑羊, 和 Facebook 實習生的薪水』,裡面有個故事說
三個朋友出國去玩,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一隻黑羊。
詩人讚嘆道:好奇妙哦!他們這裡的羊都是黑的!
工程師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有黑的羊。
律師再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至少有一隻羊,它面對我們的這一側是黑的。
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覺得裡面的"律師"在找大家麻煩,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只有一半是黑色的羊,這種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何要做這種近似無聊的假設?

嗯,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過』

人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它會對靠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特別有感覺,它會去放大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每30秒在非洲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每30秒台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流感而死亡』(這是假的)、『每30秒你認識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型病毒死亡』(假的),這三個描述,最後一句話對我們的衝擊會最大,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看到、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並且感受到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自己周圍事件發生的頻率、遠近所構成的,只要一件事情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相信『世界就該是這樣運作的』(可以參考: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2013年9月8日

Position Yourself


Game of Throne (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之中,有一段劇情是貴族席恩.葛雷喬伊(Theon Greyjoy),被困起來遭到虐待。劇情中,虐待他的人手拿刀子說:『你覺得你身體中的哪一部分你最不被需要(我來幫你割掉它)』席恩求饒說:『拜託...我會告訴你所有我知道的』對方聽到後冷笑,貼近席恩說:『但你已經告訴我所有你知道的了,你還有什麼能給我的?』接著便繼續對他展開折磨...。在這集之中席恩失去了小指,而接著幾集,他失去了更多更重要的東西(這段影片裡面有去除殘忍畫面的整段內容,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看看。)

在這一連串席恩被虐待的劇情中,不管他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怎麼樣的求饒、拿出什麼樣的條件,都無法影響對方的決定,他手上完全沒有籌碼,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在此時,他完全被對方掌握在股掌之間,一點力量都沒有。

這段讓人難受的劇情,讓我想到了一位前輩曾跟我說過的一段話,那就是『要學會Position yourself,讓別人覺得需要你的存在。』那時候我不懂Position真正的意思,但當時聽完,卻在心中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

如同之前那篇『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中所討論的特殊英文單詞一樣,Position Yourself這個概念在中文裡也沒有很好的對應概念,用長一點的句子敘述的話,應該會是『找到你自己在關係、群體之中的定位』,例如在市場中找到定位、在職場中找到定位...以此讓別人不能輕易取代你。

但當時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 每個人在每個環境、每段關係上面都有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Position,或說是"勢"),而每一天、每一個事件,都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關係上的Position改變,也就是偏向優勢或劣勢,Position Yourself就是要去讓自己慢慢的朝優勢去移動。雖然和英文中原本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我也挺喜歡自己定義的這個概念。

我覺得在任何關係中、人生的路途上,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好的Position。

2013年8月25日

全新的聊天APP -- Socialite IM



這兩天在App Store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App,叫Socialites IM,目前超越Line、WeChat、Facebook位於社交類排行的第一名。


Socialite是台灣團隊製作的聊天App,比起現在市面上已經有的聊天App,它有許多特別讓人喜愛的功能。當我們在用手機App聊天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App可以幫我們快速、正確的傳達我們想傳達的心中所想,Line的貼圖做到了這點,它讓我們能夠快速的表達自己心中的情緒,只要輕輕的點一下貼圖、送出,對方就能收到自己的心情。

但有時候,我們想要傳一些生活周遭的東西給對方,討論要去哪裡玩、到哪裡吃東西、最近有什麼好聽的音樂、熱門的YouTube影片....,這時普通的聊天App就有點不方便了。如果要討論週末要去看的電影『極樂世界』,貼心一點的人會開手機瀏覽器找電影介紹、預告片,將這些資訊的網址傳給男女朋友,讓他們參考一下。但用手機搜尋資訊、複製網址、丟到App中的動作真的很麻煩,而收到的人第一時間收到的是一串密密麻麻的網址,這樣的過程真的有傳達到傳送者的心意嗎?

難道沒有更簡單、讓人更能傳達自己所想的方法嗎?
Socialite想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 當你想要傳送任何東西給對方,Socialite都幫你準備好了。


2013年8月18日

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


在大學時,曾經上過一門關於哲學的課。課裡面提到,當一個東西對一群人來說有意義時,人們就會為它取一個名字。當一個觀念必須被記住、流傳時,人們就會發明名詞和形容詞來表達、描述這個概念。

在某些早期少數民族中,「誠信」這個名詞可能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對應到的詞,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不需要誠信這個概念(可能因為大家都誠實以待,也有可能是因為誠信的人在他們的文化中活不下去)。這樣的現象在俄文中也可見到,如同這篇研究中所提到的,一開始他們的語言中只有"белый"( 白色的、亮的)和"чёрный"(黑色的、暗的),之後才出現紅色、黃色等詞(在紅色和黃色被"發明"之前,它們會被歸為亮的或暗的)。而在加勒比原始民族的語言中「靈魂」、「生命」、「心」,這些概念是用同一個名詞來描述的。

一個國家、文明的語言就像是一棵樹,一開始透過比手畫腳的根開始長出,然後透過認識、描述實體的物品開始長出分枝,最後透過彼此的交流、描述抽象概念來長出最末端的滿叢枝葉,甚至是充滿價值的果實。若我們站在語言的枝葉上看著那些還在長樹枝的時代和民族,會很驚訝為什麼他們的言語可以這麼匱乏。

在現代這個文化密切交流的小世界中,我們可以站在這棵長了5000年的樹上,去了解和探索另外一棵樹所擁有的特殊果實。在西方文化中Leverage(利用手中的力量、金錢,去槓桿爭取到十倍甚至百倍的力量、金錢)和Traction(產品或是文化顯著的吸引用戶族群,並且越來越好、越來越明顯)都是挺經典的概念。在中方文化中"禪"、"道"、"功夫"還有"關係",都是西方文化十分欣賞(甚至拿來商業包裝)的經典概念。

而我個人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特殊英文名詞叫做"Context",在中文裡我們沒有特別對應的詞。硬要對應的話,有人會叫它"上下文"、"語境"等等。有趣的是關於這個詞,中文似乎只使用在比較電機、資訊方面的術語中。

2013年6月15日

三種工程師 -- Coder, Hacker and Architect



從小時候開始,工程師在我的心目中就不是一份太高尚的職業。

工程師必須要用沒人聽得懂(也沒人有興趣)的語言,去架構出能被使用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建築物、車子、機器、電路板、軟體等等...
一般大眾會將一樣產品的功勞歸給"計畫者"(如Steve Jobs)以及設計、行銷、管理者,而工程師似乎就是一些可以被替換的零件,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而他們所做的事情也可以被其他人所取代。

後來我自己加入了軟體工程師的行業,對於工程師的想法也有所改變,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工程師」的看法。

雖然在中文裡,大家都叫做工程師,但其實根據工程師喜歡做的事情、心中對於程式的想法,可以分成幾種類別的人。這邊簡單的以我的認知,把寫程式的工程師分成三類。

第一,寫程式的人(Coder、Employee、Worker)

這種類型的人單純的只是為了工作、功課、任務而寫程式,雖然職務名稱叫做工程師,但是寫程式對他們來說只是獲取成績、金錢的工具,寫程式對他們來說枯燥無味,但為了生活,他們繼續產出他們的程式碼。他們喜歡簡單的任務,最好是一看到就知道要怎麼做,最好有別人的程式碼可以直接套用。而當他們的程式可以過關,他們就開心的回家睡覺去,連一秒都不想看到程式碼。

2013年6月9日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在這世界上,透過媒體和教育,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被重新定義的。
而等到他們成為『定義』,我們就不會再去思考對與錯,因為這就是他們該有的樣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人的作品都是當時時代的寫照、詩人情感的濃縮。古代有許多經典的詩詞、絕句、成語,由於太過經典,因此被編入國文教材,每個讀過國小、國中的人都能夠朗朗上口。

像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萬紫千紅、如花似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一諾千金....
以詩詞來說,這些詩詞之所以會被選為國文課本內的內文,就是因為它們跟其他詩詞比起來更為值得一讀,或者說它們是這個詩人的代表作、當代的經典,但過去不知為何我只要回想起這些詞句,給我的感覺不是惆悵、高尚、豐富的情感、遠大的志向,而是廉價、押韻、打油詩、不經大腦的朗讀...。

以內容或是字詞結構分析來說,這些字句應該是包含著濃厚的感情和絕妙的押韻和文句構成,任何一個古代文學家都會讚嘆這些詩詞的美好。但對我們來說,它們不代表任何意義,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理解、想過它們的意思,我們只是背誦、當做玩笑一般的朗朗上口、當做是一個字都不能變動的考題解答。

因為這些詩詞已經被我們重新定義過了,透過背誦、考試、媒體宣傳,他們不再是博大精深的古文,而是現代的廉價文字消費品。

2013年5月20日

你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


大約在去年,我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看到了『破壞式創新』理論的發明者Clayton M. Christensen給哈佛畢業生的演講。


整篇文章以商業理論探討人生哲學,其本質內容不是探討學術,卻被評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年度最佳文章。


當時我讀了這個演講的內容,覺得收穫非常的多。他針對人的一生,提出了幾點引人深省的觀點。後來我在網路上找到了整篇的文章,下面開頭是我的一些小整理,而完整的本文在後頭,推薦大家一讀。
  • 身為管理者最棒的回報不是金錢,而是能夠更有能力幫助人們學習和成長
    "只要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職業。沒有其他任何職業可以擁有如此多的手段幫助人們學習和成長,鼓勵承擔責任並因成就獲得認同。...做生意遠不如塑造人得到的回報豐厚。"
  • 人們在他們嘴上說最重要的事情,投入的時間卻非常的少 -- 像是親情
    比起花費時間在家人、孩子身上,工作、發表文章、完成Project等事情,人們可以很快的看到成果、得到成就感,因此大家傾向於去從事這些可以迅速看到成果的東西。這樣的行為就像是公司短視近利的將資源花費在短期獲利上,卻忽略了長期可以讓公司成長的重要研發一樣。如同公司的資源一樣,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選擇對我們重要的事情去投資,在未來我們才不會後悔自己的短視近利讓自己失去了長期的幸福。

The Things We Love

星期六的時候,我忽然有股衝動想把家裡清的一乾二淨。

我們家裡總是充滿著一些廉價沒有用處的東西,例如免費贈送的筆、廣告傳單、看過的報紙雜誌、舊到不能穿的衣服、便利貼、瓶瓶罐罐空瓶、贈送的袋子、贈送的娃娃、免費的....太多太多沒有用處卻佔著空間的東西。

怎麼說呢,這些東西就像是生活中的雜事不知不覺的在發生,不知不覺的佔了我們的空間和時間,不知不覺的讓我們人生沒有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每個人被問及,人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時? 大家都會說父母、孩子、愛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看看自己的生活中,我們給最重要的事物多少時間? 我們給予八卦新聞、Facebook訊息,還有那些完全和自己無關的資訊多少時間? 我們給了工作多少時間? 我們給了自己多少時間? (讓我想到破壞式創新大師Christensen的哈佛演講中所說的 -- 人們在自己嘴裡說重要的東西上所花的心力卻越來越少...)



2013年5月12日

Everyone Plays a Role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要做爛橡皮擦?」,裡面提到,在小時候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市面上會有擦不乾淨的爛橡皮擦,為什麼不把橡皮擦做到最好? 其實當時我還有許多天真的想法,例如: 為什麼NBA球星們不想辦法把自己練得更強,練到像Michael Jordan一樣? 為什麼有些明星不想辦法創作更好的歌曲、增進自己的演技,成為亮眼的巨星? 他們沒有成為當代的經典、傳奇,人生有意義嗎? (這是小時候的想法,請見諒)

稍微大了一些,我知道做這些事情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很卓越的境界,但這時的我還是對於人生的價值有些偏見,例如當時會存著這樣的疑問: 一個影響力很小的人,他的一生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有意義嗎? 一個普通的老師、一個小公司的老闆、一個小基金會的負責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牧師、一個在運動界打滾多年卻不卓越的運動選手、一個在幕後幫忙製作唱片的音樂製作人...,太多太多在史冊上不會留下名字的人們,這樣的人生對社會來說是有影響力的嗎? 是會對社會更好的嗎? 比起他們,我們是不是該期望自己成為像是Bill Gates、Steve Jobs、Elon Musk(Tesla Motors創辦人)、Jeff Bezos(亞馬遜創辦人)...這些會在歷史留名的人們,是不是一定要在歷史留名人生才有意義?

2013年4月28日

表情和姿勢的背後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人的姿勢、表情所代表意義的文章。


三年前在看Lie to me的時候,我一邊看影片、一邊整理影片中的劇情,把它介紹的表情都記錄了起來。在最近我看了TED上面的『姿勢決定你是誰』(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整個演講非常的棒(推薦給沒看過的人,影片內容真的很棒)。看完後,忽然想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整理一下。

2013年4月21日

在網路的洪流中消逝

經營部落格其實是件挺有趣的事情,在經營它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關於網路的現象。

在以前的觀念中覺得,部落格就是要把文章寫得好,才有讀的價值、才會有人氣。但後來發現,其實在這個時代,大家是把文章當做『事件』來看待,它是速食的、是看過即丟的,它是用來在Facebook的牆上一閃即逝用的。

在網路世界,文章不是一個永遠存在、具有高度深思意義的書本,它比較像是每周出刊、看過即丟的雜誌。

(在我的Blog發生的『事件』)

2013年4月14日

相信我之前,先思考一下




前陣子看到一個連結,是2012年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由Interbrand這家公司所製作)

稍微看了一下以後發現,2012年的品牌價值,以網路產業(Internet Services)以及汽車產業(Automotive)的上升幅度最為明顯,而奢侈品牌(Luxury)的價值上升幅度也很高。

另外一方面手機相關產業(歸類在Technology)的變動幅度則是超大,有的暴漲、有的暴跌。像Apple和Samsung的成長幅度都超過40%以上,而Blackberry和Nokia則是掉了40%和16%。去年榜上有名的HTC今年則掉到了榜外。

2013年4月7日

Google Map Treasure Hunt



Google Map在日前推出了大海賊時代版的藏寶地圖,根據官方說法,這個地圖是Google Map海底團隊在製作街景時,意外找到大海賊William "Captain" Kidd的藏寶地圖。Kidd在被處決前,曾經高喊:『兩百個裝滿金條和銀幣的寶藏盒,就藏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而這個寶藏到現在還沒有被找到。而Google用它的高科技將這個藏寶地圖數位化後,邀請廣大的使用者群一起尋找寶藏。下面是Google的介紹影片。


這個地圖是在4/1號推出的,理所當然的,又是Google一個大大的愚人節遊戲。但這次Google做的相當認真,它是一個真的可以玩的尋寶遊戲,而且國外的使用者群真的團結起來,找到了Google藏起來的寶物。

寶藏有兩個,一個是 http://www.google.com/mapfiles/treasure1.zip,另一個是http://www.google.com/mapfiles/treasure2.zip,這兩個寶藏都被密碼加密了,沒有辦法解開來。

要找出寶藏的鑰匙(密碼),必須要在藏寶圖版的Google Map上面找到帶有線索的圖示,像是下面這張圖,圖上會帶有下一個線索的座標,只要在Google Map的搜尋列上打上座標,就可以跳到下一個線索的位置,找到最後就會發現"一個"寶物:

2013年4月6日

Timego -- 旅行日記

Timego(旅行日記)是一個旅遊記錄的服務,目標是讓每個人可以輕鬆的使用,記錄下對自己一生意義非凡的旅程們。


當我們出去旅遊時,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盡興的玩,因此在旅程途中,我們往往沒有辦法花時間去記錄下自己一天的行程、收獲。而在旅程結束後,為期一星期至一個月的旅程,其實很難全部記得,就算記得,也是支離片刻的回憶。

因此Timego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利用手機的GPS訊號記錄整趟旅程的軌跡,讓旅客們在旅行中,只需要打開Timego這個App,選擇『開始記錄』。接著就可以離開App,把手機放進口袋中,開始走自己的旅程。

這整趟旅程會被Timego App記錄下來,同步到網站上。成果和下面影片示範的一樣。網站讓你可以看到自己旅程在Google Map上的軌跡,旅程中所拍攝的照片也會被放到地圖上,另外你還可以『播放』旅程,重新讓自己回想起當時是怎麼走的、在什麼景點停留了多久。



例如這是一趟在水都威尼斯所記錄的旅程軌跡,它記錄了當天坐船遊歷各小島的行程。並且可以透過Google Map提供的45度角衛星模式,清楚的俯瞰整個威尼斯。



2013年3月23日

『我輸給了脆弱,但是我贏回了我的人生。』


最近開始看TED被看過最多次的演講們,其中有一個演講它的名字叫做『脆弱的力量』,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演講到底要說什麼,但看完之後我的收穫很深。

演講其實跟『脆弱的力量』沒什麼關係,它主要在講,或許我們不該強求自己變成完美的人,相反地,我們該擁抱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由於演講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我覺得講者有些地方雖然有講到重點,但邏輯沒有串在一起,文中我就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了。)



講者Brene Brown生來是個很要求自己的人。當別人覺得"Life is messy, live it"(生活生來就是一團亂,接受它吧),她則會說"Life is messy, clean it up."(生活一團混亂,那就想辦法把它整理乾淨)。

她曾經做過一個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們害怕、羞恥背後的原因,她想要找出這些人們脆弱的因素,並且協助人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她指出,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害怕失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 愛與歸屬感。

2013年3月3日

有限制的快樂

擁有選擇的自由,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


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有過一個體驗,那就是完全的『沒有自由』。在新訓時,會有一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看著你、盯著你、限制你,那段時間上廁所要報告,不能自由的喝飲料買零食、打電話要限時、睡覺時間決定好了、醒來的時間也決定好了。

這時一天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是從零食站訂雞排、珍奶來,坐在夜裡的廣場中吃著不算好吃的宵夜,然後打電話跟親人、女友聊天。 最光榮、開心的時刻是什麼? 是在完成額外任務時,被允許去萊爾富買一杯巧克力奶茶或任何販賣機買不到的飲料。

為什麼那時候只要一杯飲料就很開心,但退伍以後就算有超多飲料店可以挑,卻不會特別想買,買了也不會特別開心? 五十嵐的奶茶絕對比販賣機和飲料站的飲料好喝阿!

有人會說這樣的快樂是來自於「環境艱辛,所以只要一點點獎賞就很開心了!」但我認為其實不完全是,那時之所以我們會滿足於那些飲料,那是因為它們是當下的唯一選擇,它們就代表了獎勵、它們就代表了快樂。但退伍以後,它們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它們只是眾多娛樂中的其中一個,它們再也不特殊、再也不代表什麼。我們的快樂分散在各種選擇上,電玩、約會、上網、閱讀、聚餐、運動....,買飲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它所負載的快樂大概不到千分之一吧,如此一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快樂?

TED有一個演講,我們為什麼會快樂(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裡面提到,其實我們的快樂有部分是取決於我們的所擁有的選擇、自由。當我們擁有『有限制的自由』時,我們最容易開心。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別的可能性』時,我們便會感到不滿意,並且開始討厭自己擁有的東西。



2013年2月12日

體貼的人怎麼可能做自己?





曲家瑞曾說:『喂!幹嘛不做你自己?』記得當時聽到這句話時,覺得有一絲絲刺耳又感到自己有一點點懦弱,因為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沒辦法做我自己,但這到底是不代表懦弱?

根據"做自己"的標準刻板印象,正面的是『不管別人的眼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保持個人特色,不盲目跟隨人潮』。負面的有『不想媚俗,你們覺得我很機掰那是你的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兩個都可以定義『做自己』,但因為負面的實在是不值得追尋,所以這邊只討論正面的。

有時候有些個人特色其實是很有趣、無傷大雅的可愛,像是小孩走人行道時喜歡走在磚塊的線上、走在路肩的高處,像是吃Oreo時喜歡把餅乾扭成兩半、一半沾到牛奶中吃掉一樣。一個人如果不在乎外人怎麼看他,就可以勇於做自己,因為這些舉動並沒有妨礙到別人。但有時狀況比較複雜,例如這個人不在乎外人怎麼看他,但是他所愛的人會在乎,那麼這個人還能開心的『做自己』嗎?

2013年2月6日

給自己一些小成功


前不久看了一個TED的演講,叫做"如何建立創造力自信心"。

演講裡面其實提到的訊息沒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段是在2:16左右,主講者說很多人--包含很多菁英份子,都有"評價恐懼症"(害怕被評價因此不敢做嘗試)。主講者說他研究過這種問題,而他主要的突破是在遇到全世界第四名最重要的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之後。Albert Bandura是研究和治療恐懼症的專家,他可以讓人們克服恐懼,讓人們在四小時內從原本超害怕蛇,轉變成能夠和它接觸,甚至能夠欣賞它們(稱讚蛇很漂亮、並且放在膝上把玩)。



而Bandura有個非常成功的步驟,讓受試者一步、一步,像是嬰兒走路一樣,慢慢的習慣於和蛇近距離接觸。假設一開始蛇放在一個房間內,那麼受試著一開始是透過雙面鏡觀察蛇(應該是可以單面透視過去看到蛇的鏡子),然後是站在開著的房間門口看著蛇,然後帶上厚厚的裝備去觸碰蛇...。每次他們都更接近任務一點,然後最後他們成功的接觸了蛇。

有趣的是,主講者說:『這些循序漸進,最後碰到蛇的人們。最後對人生的其他焦慮都減輕了。他們更努力、更堅持,在失敗面前表現得更有韌性。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自信。』Bandura稱這種自信叫做Self-efficacy(自我效能) -- 一種你能改變世界、能夠達成自己設定目標的感覺。

2013年1月27日

時間永遠在變

『每一個當下都是不同的當下,每一刻都是截然不同的存在。』這句話很常在小說或電影中被看到,其中比較知名的應該是"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附上之前寫的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很多人可能已經對這句話聽到冷感了(某種程度上我可能也是),但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些其他意義在裡頭。


從禪學的角度來看,每個當下都是獨立的存在,人們應該有能力不去思考"過去"和"未來",單純的體驗現在。下面這篇TED的演講中說,根據近來Harvard的研究,現代人有47%的時間不活在"當下",他們活在"思考未來和過去"之中。(這個演講在鼓勵大家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專心的活在當下,如此一來你的人生會有大大的不同。)



2013年1月12日

為什麼要做爛橡皮擦?

之前在和同事吃一家難吃的牛肉麵店時,問同事們說:『你們小時候會不會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為什麼大家不把事情做好? 像是明明橡皮擦就可以做得跟MONO一樣好擦,為什麼市面上還有這麼多爛橡皮擦,他們爛到根本擦不乾淨、又會把紙擦破,難道他們不會想越做越好嗎?


同樣的想法,小時候我也想過,為什麼金庸裡面那種總是在小說開頭出現、沒有特別厲害的角色,不會想要把自己練得更厲害,明明他離小說裡面最厲害的角色就還差很多,既然都已經決定要習武了,怎麼不勤加練習追上他們? 為什麼林東芳牛肉麵這麼好吃,其他家普普(甚至難吃)的牛肉麵店不會想要改良自己的功夫,變成超有名的牛肉麵店,然後要讓我們意外地走進來,吃到會讓我們後悔吃下的牛肉麵?

我同事像看著頭腦有問題的人一樣看著我,說,他們小時候不會想這種問題。

其實我問"小時候會不會這樣想",就是代表現在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什麼了(至少是一部分)。例如:為什麼會有爛產品?那是因為成本必須壓低、開發必須快速,否則沒有獲利空間,而獲利往往是現代所有行為的唯一目的。但是一旦推出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就會害怕改變,因為改變代表的是"可能的損失",研發新的東西必須要花經費,並且可能一無所得。

所以大多時候,一家普普的午餐店不會因為做個五年十年就變成超好吃的名餐館,他們只會想要每天提供一樣的東西給客人吃,這樣做雖然客人不會變多,但也不會忽然減少。即使他們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做的更好,但卻不覺得有必承擔風險去做出改變。

人呢? 人的生活常常也是一樣,因為改變必須要有花費(時間上和金錢上),以及投資進去可能會沒有報酬,所以就停留在原地。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這樣的感覺讓我想到Steve Cutts所製作的動畫。在動畫In The Fall中,人物在完成學校的學習之後,一生"最美好的時刻"只剩下一成不變的上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