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

(2014年末與國中朋友合照)

上週末我在美國Google工作的國中朋友回來台灣,一早帶著他未來的妻子來我家串門子閒聊。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

2014年10月23日

憤怒的追夢者、紅杉還有海星

憤怒的追夢者

前兩個星期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在講述發明藍光LED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中村,對日本的創新環境感到憤怒。下面是部分摘錄: 憤怒的諾貝爾獎~沒有追夢自由的日本社會
中村卻在加州記者會中表示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動力是憤怒,憤怒日本社會不像美國,是個沒有自由的社會!

但是中村被問起自己研究的動力,他說:「除了憤怒之外,別無他物!」「沒有憤怒,我什麼都做不了!」中村已經為了日本那樣令人窒息的研究環境而脫離日本15年,甚至乾脆拿了美國籍,但看來日本帶給他的憤怒,至今還無法平息,中村在記者會中"anger"的字眼噴出好幾次。

當初他全神在自己任職的《日亞化工》進行開發時,公司以及同事對他很冷酷,雖然他曾開發紅色LED成功,但對公司營業額沒有幫助,同事等都罵他是白吃公司飯的人,上司甚至在他桌上寫了「如果不馬上停止研究的話,就要……」的恐嚇信函,他把信撕掉了,上司每次看到他都說:「你還不辭職?」

別的公司都是多人、花費上百億在進行開發LED,但他是孤軍奮鬥,而且公司只給他簡陋的機器,他自己不斷改造,在入社10年時,中村的憤怒衝到了頂點;不過他今天得獎後也感謝日亞創業者小川信雄,當初他曾直接找小川談判要開發藍色LED,未料小川5秒就答應撥款3億讓他開發以及到美國留學,他也表達了感謝。

中村在1993年開發成功量產技術,藍色LED從1994年量產值到至專利期限結束2010年,藍光LED銷售金額有1兆數千億日圓,但日亞只發給中村2萬日圓,因此中村在2004年提出訴訟要求日亞支付200億日圓,被稱為「研究者的造反」。

中村表示「美國是有追夢自由的人,但日本社會沒有這樣的自由!日本上班族無法創業,就算有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年終獎金多一點而已!日本必須改變制度!」但看來安倍跟日本社會還不斷在製造中村式的憤怒!

近幾年政府和很多民間機構都在鼓勵"創新"這個概念,而且採取了許多實質的行動,給予政府補助款、成立育成中心,舉辦各種創新創業聚會。

2014年8月31日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賈伯斯在他遺失多年的訪談中(The Lost Interview)中引用了畢卡索說過的一句話: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Pablo Picasso )
 並且說:「我們從來不覺得偷別人的點子有什麼好可恥的。」(在1:07:05時)

在網路上,有些人討論過,畢卡索所說的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意思是,假如你不夠厲害,那麼你只能學到外觀罷了,形意你還是學不走的(能工摹形,巧匠竊意),而也有人說,模仿的話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用抄的,而如果你內化之後再來使用,別人就看不出來了,那就看你拿這個點子練出什麼東西來。

我原本也認為這句話的意思代表著「抄襲外觀」和「偷取點子」這兩個意思,直到自己所作的作品也遭到了「模仿」。不知為何,在看到對方作品的那瞬間,我想起了前陣子看的電影: 矽谷海盜(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然後忽然了解到"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的意思是什麼。

愛食記被資深美食App致敬

首先,抄襲(Copy)的意思是,你抄了一個眾所皆知的作品,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你的作品是學別人的,一點創意都沒有。雖然你把這個概念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但世界上卻都知道你是學別人的、沒人欣賞,並且對這種行為感到可憐與一點點的羞恥。這樣的結果只能算是二流的 -- Good Artists.

而偷竊(Steal)的概念和這則完全不同了。偷竊這個詞的本意就是:「偷走屬於別人的東西」,所謂偷走的意思就是 -- 這個東西再也不屬於原作者了,偷走的人才是新的擁有者。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偷取好點子的人在世界上備受矚目、享受成果,而原本發明的人則被世界所遺忘。

科技界的偷竊案例

世界級偷竊最有名的兩個例子就屬於「微軟賣給IBM別人的作業系統MS-DOS」,以及「蘋果從全錄偷取GUI來製作Mac」。

2014年8月16日

守法公民的假設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管理和經營企業的方式,不是建立最完美的硬體--如擁有最完備的設施,或雇用最嚴格的管理、執法或服務人員,而是透過教育或流程設計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侷限在一個特定範圍內,讓人們不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如此便可以用最少的資源,照顧到最多的人。



開始做網路相關的服務之後,漸漸的有一種體悟,那就是:「當人數一多時,某些事情就是會發生,一切都是機率問題而已。」

例如:當在App的下方放入橫幅廣告,每天總是固定會有0.1~0.3%的人會點廣告。而當有一千個新註冊會員時,就是會有一兩個人會特地寄信給我們,建議說App應該要怎麼改比較好。

有些事情雖然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但世界上就是會有千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的人會去做。這件事情從「違法」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很讓人煩惱的事情,例如每一千個公民中,就有兩三個人會違法(像是逃漏稅),因此相關單位(政府或是公司單位)就必須針對這些違法者來制定法律、花費人力...,來將這些讓人煩惱的「不守法者」繩之以法。

記得在研究所時曾經讀過哈佛商業評論的Transformation at the IRS,印象中文章有提到,美國不守法繳稅的人,其實佔了很高的比例(似乎有到10~20%,當時看到有驚訝了一下),也因此政府必須付出很多的社會成本,如催繳文件、法院開庭等等。當時我忽然覺得「有一群"預設"認為繳稅是正常的公民,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反過來想,如果現在大家都不繳稅了,政府真的有能力和資源去逼人民繳稅嗎? 我們的政府其實做出了一個大家多數都是「守法公民的假設」。

2014年6月8日

本來我以為功能齊全的app會比功能少的app熱門,但看完這五個例子之後...我錯了 (特別是#2)

很明顯這個標題是模仿最近很紅的「反差標題引人點擊法」,如我本來不覺得我的日常生活可以更便利,但是看完這19個跨時代的產品之後…我錯了。 (原標題: 19個超棒的日常生活發明) 而如果我自己來下這一篇的標題的話,我會下...,「單一目的app的時代」

前陣子網路女王Mary Meeker發表了她對於網路趨勢的分析簡報,其中提到了一點很重要的要素,是app開發者可以仔細思考的,引用Inside這篇文章中對她簡報的翻譯:
  • 過去趨勢從「多功能網路服務」邁向「多功能 app」,目前還出現了「單一目的 app」,例如 Facebook 逐漸將各種主要功能獨立成單一 app。
  • 已邁入「apps as service layers」時代,我們的手機有各種 app,但只有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會打開(但平常都在背景運作、發出通知)。
過去當app剛崛起時,開發者和使用者都不知道正確的app使用模式、頻率到底長什麼樣子,因此在網路科技領域的前輩們(大網站的擁有者),如Google、Facebook、Yahoo紛紛推出屬於自己品牌的app(國內的話就是一些現在還是九宮格進版畫面的app)。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將自己本身擁有的網站內容作進小小的app裡,但他們後來發現,這樣的作法是錯誤的。

網站和app的不同,一、進入方式

網站和app不同,網站就像是樹立在原野中的城堡與城鎮,各地的人因為某種機緣巧合的原因,進到了這個城鎮的某個角落。這些原因可能是: 被Google大神引導、朋友的推薦、從某個傳送門(其他網站連結)忽然跳過去。如果他跳過去的那個角落夠吸引人,那麼他可能就會花時間慢慢逛,認識這個城鎮,然後發現這個地方應有盡有,到處都可以玩。最後他便會愛上這個城鎮,時常來這邊玩耍,成為忠實使用者。

而app呢? app像是在櫥窗前面擺著的傳送門,每道門上寫著:「這通往xxx」,例如: 這通往Yahoo。而打開這扇門後,複雜的app會要你做出一連串的選擇(想像把城鎮裡面的店家都折疊起來放在門後,要你進門之後選擇要去哪家,你要看相簿還是看新聞),選擇完一個之後它會要你選擇你想作什麼(你要發文還是閱讀文章? 你要看運動新聞還是娛樂新聞?) 這一連串像是迷宮一樣的選擇,會把使用者的耐性磨光。

app的本質是sequential的,使用者必須遵循單一固定流程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若這個流程我必須天天作,那我就會覺得前面那些無聊的選擇過程讓人厭煩。(如果每天早上起床要先從列隊在前方的二十道門裡面選擇"洗手間",然後再在排列整齊的二十樣盥洗用具中選擇"牙刷"和"牙膏"的話,就算這個過程很無腦,使用者還是會覺得煩。而且這樣的煩會潛意識的讓人不想打開這個app,因為達到目標的過程是痛苦的)

由於這樣進入方式的不同,"單一目的app"的存在就變得必要,如果現在有人想要看一下最近的新聞,而他站在櫥窗前,發現一個傳送門上寫著"XX新聞",另一個傳送門上面寫著"Yahoo!",你覺得他會選擇那一個傳送門呢? -- 即使這個"XX新聞"可能是"Yahoo!"的子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前者。

也因此,Yahoo!的app從網站思維慢慢的演進為app思維,從城堡變為散裝的app,早期的app包含了Search、Mail、News功能,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Dev log:
版本 2.0.0 (2011年7月27日)
* Redesigned interface
* Photo galleries, slideshows and videos
* Offline access for Yahoo! News articles
* Powerful new Yahoo! Mail interface
* Enhanced Yahoo! Search features
 展开备注
版本 1.1 (2009年5月18日)
'Press + Speak' voice input for...
- Search
- Add to My Interests
(And we fixed a few bugs too)

而這是現在的Yahoo app們:



2014年6月4日

『愛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II



在今年一月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當時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幸運的衝上了排行榜的第二名,但後來我們又有一次嘗試,卻以失敗告終,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這兩次的衝榜經驗有何不同,還有『台北食記』為何要轉換成為『愛食記』。

愛食記App:
iPhone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pp簡介

由於我們自己身為使用者,覺得台灣目前又沒有一個專門為了"精緻美食"所作、夠好的一個App服務,因此在台灣許多的美食資訊都來自部落客的前提條件下,我們選擇作一個專門整合、推薦精美餐廳的App,希望能讓使用者不用透過Google也能找到好吃的美食。


因此我們依據不同縣市來整合當地食記,並依照縣市來作每週、每月的食記排名、推薦,想讓每個地方的使用者隨時可以知道當地最近有什麼新餐廳、好餐廳。

經過幾次的改版後,『愛食記』就誕生了,取名叫愛食記是因為台灣很多厲害的網路公司都以"愛"開頭,例如"愛評網"、"愛情公寓"、"愛料理"、"愛瘦身"、"愛卡拉"、"愛合購"、"愛魅奇"...,所以我們也隨後跟進。

2014年5月31日

是創意 或只是吸引目光?

影音實驗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過去20年見識到都會的水泥叢林裡逐漸被數位浪潮吞沒,都市間充斥著LED廣告招牌,人們已經習慣周遭變得這樣多采多姿卻「一成不變」。不過,在這樣的數位時代就需要新的數位藝術型態,艾肯親身實踐,要讓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變得不一樣。 -- from WIRED
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用一個很有創意的方法改變了市容,在巨型圓筒水泥牆的赫什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上,用投影機播放一段長達35分鐘的影片,影片內容像是意識流一般,並配上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影片中甚至還請到了女明星Tilda Swinton參與演出。

這讓我想到很久之前很出名的"鋼琴階梯"影片:



影片中,一個沒人要走的階梯,在佈置上踏過會有鋼琴聲的裝置後,66%原本搭電扶梯的人開始走樓梯,因為它非常的有趣。於是最後的註腳是:"有趣的東西可以明顯改變人們的行為,讓它們更好"(Fun can obviously change behaviour for the better.)

2014年5月20日

魏如萱: 14年歌手,一場小巨蛋演唱會



星期天去聽了娃娃魏如萱的演唱會。其實當初會買演唱會的票,算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開始又一點改變,多體驗點不一樣的東西,當下一個衝動就刷下去了。

魏如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特殊的歌手,不打扮的甜美也不走氣質路線,印象中喜歡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話和穿著,寫的歌也是超隨興什麼都寫,(像吼呦我爸的筆都超無厘頭的),然後笑起來非常的爽快。

聽她講話起來會覺得其實她不煩惱這世界的一切,也不想因為這世界上"大多數人"喜歡什麼而去改變自己。但看了她這次「捉迷藏」台北小巨蛋演唱會的介紹影片才知道,每次看起來無憂無慮,但其實她為自己的夢想付出過多少努力、堅持了多久。她曾經一邊賣衣服一邊唱歌、曾經為了繼續音樂這條路唱廣告歌曲(QQ軟糖之類的)、也曾經擔任電台DJ一邊工作同時繼續接觸她喜歡的音樂...。


(演唱會宣傳影片)

2014年5月5日

History is great and Life is great

今天我在家中修改程式時,我母親在客廳忽然驚呼一聲:「啊,破掉了! 怎麼辦...我把你帶回來的臉打破了」我走過去說:「什麼臉?給我看看」 然後她從地上撿起兩塊破掉的面具,說:「你從威尼斯帶回來的紀念品啊,對不起...不小心打破了」我看看"它們"(現在是兩個了)的樣子,說:「喔喔,這樣很好啊,我覺得這樣比原來還要好看~」我媽說要用強力膠把它們重新黏合在一起,我說:「不用,這樣比較有歷史的感覺」然後就回去做事了。



原本這個面具是一個普通的紀念品,但從我母親打破它的那一刻開始,它便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品了,就像是歷史上留名的那些文物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2014年3月30日

在人民成長之前,保護住重要的東西



上星期與我的國中同學一起吃午餐時,我們討論到了服貿的學運,她是從事會計業,我問她:『你們公司的人都怎麼看這次的事件?贊成還是反對?』出於刻板印象,我在她回答之前就假設已經在上班的人、年紀大一點的人會反對『反服貿』這件事情,沒想到她說:『很多公司裡面的人都嚷嚷著要去聲援,不過也沒有什麼行動就是了。』

接著她繼續說:『我個人是不太了解服貿內容啦,但是一群學生懂什麼,感覺就是被搧動的,我覺得霸佔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行為太離譜了。』聽到她這樣說,我就說:『我覺得你已經變成大人了,因為你說"你不太了解內容",但卻說"因為他們是學生,所以理念應該是錯的",我覺得至少要了解服貿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訴求是什麼,才可以講出這些話。』

有趣的是,在跟許多年長一輩的人討論時,他們皆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學生的行動,『學生容易被操控,這些行為一定是政黨的搧動。』『學生不懂政治、經濟,他們沒有權力和立場做這樣的抗爭活動。』大家不去了解服貿的內容、學生的訴求,而是直覺的"想像",學生,是個怎樣的族群,擁有怎樣的觀點,然後便直接判斷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在Line的世界裡還流傳著像這樣的文章
一位朋友的兒子說:同學們都很崇拜在立法院裡抗爭的學生,敢把立法院的招牌給拆下來,覺得很酷;還說同學們都很想加入他們。...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你所謂的正義裡是不是帶著點私慾(想打知名度、對現實不滿、想為情緒找個出口……)謝謝你誠實的告訴我「是的,我所謂的正義帶了點私念……」

2014年1月25日

『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後改名為愛食記)


『台北食記』是我和朋友們一起規劃、開發的App服務,在上個星期衝到App Store排行榜第二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經驗,因此想把整個過程記錄起來,分享給同樣是開發者的人們。

而還沒有下載『台北食記』的讀者,可以下載來體驗看看,讀起來或許會更有感覺~

iPhone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ndroid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android




先說說『台北食記』這個App的規劃和開發過程吧! 一開始它其實只是一個小App,蒐集了網路上的知名部落客所寫的台北食記,將它們定位到地圖上,所以只要一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食記,也可以搜尋特定地點。這個版本(1.0版)可以參考PunApp為台北食記所寫的介紹
【台北食記】整體來說速度是頗快的,在讀取網誌時反應不慢,而操作上也讓人直覺使用,算是簡單方便的APP。 
可惜的是功能十分的少,而其資料量的關係,亦不如愛評網的美食APP或是鄉民美食地圖等等,再加上地區受限,讓這APP變的有些無用,大約只能當作是台北美食網誌搜集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