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為什麼要嫉妒?

有朋友最近跟我說:「不如你來寫一篇關於人為什麼愛比較和嫉妒的文章吧~」,因為她看到 I'm Charlie(Youtuber)發佈了一個影片:如何不去嫉妒別人



內容提到以前查理看到Catie的影片只要一上架就會有超多人點閱,心中就會很不是滋味,覺得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受歡迎? 以及之後查理如何越過這個心理狀態,懂得欣賞別人的努力和學習(覺得分享的很好,可以看一看)

看完查理的分享,我想起自己經營「愛食記App」這個題目時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心理狀態:為什麼別人明顯不可行的題目可以募到資金? 為什麼這個App明明做的還好,但它的下載量這麼高? -- 嫉妒與懷疑他人的成就。

我自己仔細思考過後,認為「嫉妒」這件事源自於一個人在意自己和別人的優劣高低,它要成立有兩個條件:

1. 你覺得別人的成就、擁有的東西很棒,而你沒有
2. 你覺得對方的努力、能力不配擁有這些東西

如果只有1. 成立,那產生的情感應該是"羨慕"、"仰慕",這樣的情感並沒有行動的動力,因此不會促成人行為的改變,也不會有社會上的進步。相反地"嫉妒"這件事情很容易驅使人不滿而行動,也促使人們去觀察、模仿、學習,是個充滿動能的情緒,但同時它的存在代表了此人有「行動上的自卑感」,以及「見識上的未成熟」,由於這兩個弱點,人才會產生嫉妒的心態。

而如果大家有看過 I'm Charlie的影片,她分享的後半段中正好涵蓋了她越過這兩個點的歷程。下面就這兩個點來討論:

行動上的自卑感

『覺得別人的成就、擁有的東西很棒,而我沒有』這樣的想法,透露出的是人的自我侷限。

這樣的人在腦中想著:「這輩子我都無法得到他那樣東西」以及「我的現況就是這樣,未來不會改變,就算我做出努力也沒用。」有時候因為我們的起跑點比較後面,我們便連跑都不想跑了。心理想著:「既然一定會輸、一定得不到,努力奮鬥不是反而顯得可笑、像個傻子? 」

嫉妒是想要過更好生活的一種渴望,但如果我們放任它胡亂生長,它長在心上糾結的惡毒會像錯綜的藤蔓,把整個人揪在原地自怨自艾。

裹足不前,因為害怕凸顯自己能力不足。既然不能往前,就只能在原地嫉妒別人。

但如果你願意往前走呢?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透過行動來改變生活,並真正動起來、去努力追求它,別人手上的東西便不值得嫉妒 -- 因為你知道那不是得不到的,那是你未來會擁有的。同時因為專注在自己的行動上,說真的,一旦你開始全力衝刺後,你也沒有這麼多時間去一直關注別人、一直去嫉妒了。同時如果我們依渴望的結果去實際行動,體驗過真正的努力後,你就會知道別人是付出了多少代價、把握住多少次的機會,才能有現在的成就。

要越過這關,背後代表的是自己是否能發展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 相信透過努力,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的提升。一旦擁有這種思維模式,便不會為自己的當下狀況設限,而是會努力的爭取未來成就。( 詳細可參考這一篇文章 )

曾經在經營愛食記的Instagram上,我們也覺得: 為什麼某些IG美食帳號,一po文一兩分鐘就幾百個人按讚? 為什麼我們po的文回應這麼少? 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po文很少迴響,讓我們想著:「算了,反正我們也沒有比別人好,乾脆停止好了... 」 後來停止了一陣子後,我們決定不跟別人比較,做好自己想做的風格就好,而在這之後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走到5萬粉絲的階段。現在雖然還是輸給很多厲害的IG美食家,但大家開始成為好友,關注著對方最近去吃什麼好料的~

以前 @ifoodie.tw 的 Instagram, 約1000粉絲

現在 @ifoodie.tw 的 Instagram 照片, 約5萬粉絲

見識上的未成熟

人的頭腦天生容易過於自信,錯誤的判斷自己比其他平均「普羅大眾」還要厲害。90%的駕駛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優於平均(統計上是不可能的)。康乃爾大學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能力高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能力差的人反而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 前者是因為知道太多而謙虛,後者是因為知道太少而自大。這個現象甚至有個名稱叫做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from: https://www.reddit.com/r/pcmasterrace/comments/3hg6ib/ill_take_what_is_thermal_paste_for_100/

當我們說:「他的努力、能力根本不配擁有這些東西」時,其實是用自己業餘的評斷標準,在資訊不全的情況下說出的。如果人生資歷夠多了,你會發現大多數成功的人都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努力。舉例來說: Kobe Bryant 和 Michale Jordan的成功卓越,但他們也是當代最著名、最熱愛個人魔鬼訓練的人 -- 他們的場上成果來自於場下無聊的磨練。這邊有一個我很喜歡的Under Armour廣告,You are the sum of all your training. 視覺化的呈現了一個人當下爆發的力量,其實是過去數千次練習總和的結果。



若仔細看你身邊那些似乎凡事都駕輕就熟的人,他們必定經過極致的努力,這努力可能是對自身專業的磨練,可能是對1%機會的不離不棄,也可能是在沒有人支持自己的情況下堅持做正確的事。

我們並不是全知全能的,無法看透一個人的過去、經歷,也無法看到這個人為了現在擁有的東西放棄了什麼 (娛樂、健康、穩定、家庭...),因此實在不該去批判,這個人是否"值得"擁有這些東西。相反地,我們該從"現在"的狀況去找出他們和自己有什麼不同。他們的影片為何總是比較多人看? 他們下了什麼苦心? 為何IG的讚數她總是比較多? 是不是因為她熱情的回覆每個留言的人? 這個人為什麼可以募到這麼多資金? 是不是他演練過非常多次簡報技巧,並且能夠讓別人感受到他的熱情? (也可看看之前的文章:『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
「每天重複一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那就是瘋子」- 愛因斯坦
在手機螢幕中滑過,羨慕、嫉妒他人生活卻不行動,是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我覺得I'm Charlie的建議很好,接近讓你想一起行動的朋友,遠離總是潑你冷水的人,只要你在全力為了目標奔跑,嫉妒是沒有時間浮上來的。

如果準備好了,不妨繫上鞋帶,邁出行動的步伐。隨著每次一點一滴的努力和改變,信心會追隨你的腳步的。

後記:

我一個在台灣工作過後,直接獲得美國Facebook工作的朋友,看完文章後給出了他的想法,也分享給大家:
每個人心中都想要改變,但很少人能夠長期持續的堅持練習,分享一句我最近拿來砥礪自己的話「when you feel like quitting, think about why you started」
當你想要放棄時,想想當初你為何開始,勿忘初衷

2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