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是"選擇"讓世界走向正確的路,不是"市場"


這個星期去聽了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演講。第一次知道他是從看他的「正義」(Justice)課程的影片開始。這門課在哈佛非常熱門,累積超過一萬四千名修課人數,並被製作成教學影片放到網路上讓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看到。

課程裡面討論許多有趣的道德問題,例如假如有一輛煞車失靈的火車,行駛的鐵軌上有正在施工的五名工人,而分支的道路上有另外一名工人,這時候你手上握有控制桿,你會不會讓火車轉向,救那五條人命,並犧牲另外一名工人? 然後假如狀況和剛剛一樣,火車依然要撞向五名工人,只是現在你無法讓火車轉向,但你身邊有個大胖子,你知道將他推向鐵軌,他可以阻止火車的前進,救那五名工人的命,你會怎麼做?


(課程影片: 第一講應該算是最有趣的,討論許多讓人深思的道德問題)


他這次來演講,主要的內容是在講他的新書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如同它的英文書名所說,書中主要討論的重點是"市場機制是不是有它的極限? 順著市場機制走,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合乎道德嗎?"

對一般人來說,"市場機制"這個名詞是非常正面的,在經濟學中,供應和需求可以自動靈活地去找出商品合理的價格、對資源做出適當的分配、促進經濟結構進步、提高社會效率。它讓資本家會不斷的推出好的服務,想辦法讓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並且讓消費者用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服務。像是現在大家可以用二分之一的錢,買進比五年前效能好上五六倍的電腦,而且更輕、更薄,因為消費者需要,因此市場經濟讓這個產業不斷進步、不斷超越。

2012年12月5日

就像煙火一樣



大約從大學時代開始,慢慢的有種想法,那就是藝術、表演、體育、電影這類可以讓人感動的事物,它們本身除了有美感的成份在裡頭以外,還存在著生命、時間和情感的濃縮。

籌備、練習、修改...,這些時間和努力的投入,會在比賽時、表演時,作品呈現出來的時候,綻放出它所累積的能量,也就是濃縮、精緻化過的人類生命潛能和情感,當人們看到、聽到它們,如果能夠細細的品嚐和體會,這樣的生命和情感就能夠流到人們心中。

Kickstarter一天錄下一秒日常生活的Project:


(from: http://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cesarkuriyama/1-second-everyday-app)


得到Perfect 10的Nadia:



Canon的攝影廣告:


(把畫質調到1080p吧,低畫質的影片和HD的根本可以說是不同影片了)

嗯,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是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想到這些藝術品和表演,是由生命和時間濃縮而成的,便覺得它們額外的珍貴。因為有人在那個時代、那個當下在乎這件事情、這個情感,因此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用生命將這樣的感覺和情感記錄下來,等待觸發其他人心中同樣存在,卻從未茁壯的種子。

因此我覺得它們是世界的寶藏。因為有了它們,一般人才能廣泛的體會到那些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體會到的情感和美好。它們也讓我們心中真正屬於"人"的部份能夠共鳴,不再只是職業技能、利益精算的追求者。

在短暫的人生過程中,能夠沿路看著這些美麗的煙火綻放,是件讓人感動又幸福的事情。
心懷感激,Peace。

2012年11月20日

意志力的能量庫

前兩個星期到國外去了一趟,在12小時的長途飛機上,我把前幾天買來的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讀了讀。一開始只是隨意讀讀,但讀到後來卻越來越興奮,裡面講了太多我因為觀念錯誤所犯的毛病,當下有很多念頭和收穫想要記下來,於是就在飛機上克難的用餐巾紙和機票等小紙張,做了許多筆記夾在書中,想要回國之後好好整理一下。


這本書是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健康心理學家所寫。書中把意志力分成三種,一種是我要去做,一種是我不去做,另一種是我真正想做。前兩種是屬於短期衝動,第三種是屬於長期目標的。懶惰時需要"我要去做"的意志力,在遇到誘惑時需要"我不去做"的意志力,而"我真正想做"的意志力則可促使人們擠出更多能量,在面臨當下抉擇時作出對長期來說最好的選擇。

在書裡,它點出了一個很棒的觀點,那就是:
意志力並不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並不是屈服就代表軟弱、堅守目標就代表堅強,它不是一種永久不變的行事準則,而是一種會增加、會消耗、可以儲存的"能量"。

2012年10月7日

不用成本的紙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我,有一天在實驗室幫忙訂購影印紙,發現頂級的影印紙Double A A4 500張一包,竟然只要$120。那時候我想,四張紙不到一塊錢? 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些紙要經過僱用人砍樹、蓋工廠生產紙張、剪裁包裝、運送到世界各地、再由各個商店賣出。如果每一個過程中,幫這個產品增加附加價值的人都拿到了酬勞,那這張紙怎麼可能會這麼便宜?

一包紙的價錢是從每個製造、運送環節所附加上的價值所決定:
上架的人提供了$10的價值、批發的服務添加上$40、海運$10、製造紙的工人勞力$10、紙工廠的機器運作$40、伐木的工廠運作$10...每個環節的人們為這包紙付出,並拿取了自己提供附加價值的酬勞,最後就變成了這包紙的價錢。


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提供原料的人得到了什麼酬勞? 我說的提供原料的人不是指砍樹的那些人,而是講地球本身。大家都知道一棵樹的成長要花數十年到百年的時間,石油的生成要花200萬年,這些其實是紙張、塑膠等東西最該計算成本的部分,但我們在計算成本時,好像都直接忽略這個"該拿到報酬的人",所以大家才願意消費,因為假如我們要付報酬給這個該拿到報酬的人,一張紙的價格可能是十元,而一塊塑膠的價格可能是100元,有人會買這種東西嗎?

書本和紙筆還是更適合擁有靈魂的

今天由於在規劃出國行程,拿起了白紙和原木做的2B鉛筆開始寫些東西。

寫著寫著,忽然覺得自己好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心裡平靜,
只是看著、聽著筆在紙上畫著所發出的沙沙聲。

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字,忽然給我一種奇妙的感覺,寫著『容』這個字,
在書寫的過程中,其實是能夠體會到『谷』這個意念的,
但由於近年來都是使用電腦來打字,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到這樣的意念了。

Just Kids的作者Patti Smith曾在演講中眼眶泛淚的說:
『拜託,不管我們科技再怎麼進步,請不要遺棄書本。
    在這有形的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比書本更美麗。』

在這個每天對著電腦與手機的世代,我們常常會忘記鉛筆劃過紙張的觸感,
忘記彩色筆在畫紙上暈開的點點毛細,忘記手指翻過手工裁切不規則書頁的那種感覺。


很想時時記住這個感覺,
一個真的和世界上的東西做了互動、留下了點痕跡的感覺。
如同每次隔了很久,進到書店拿起一本小說看完的那種平靜的感覺。

『我都快忘記這有多美好了。』

不要被網路、手機資訊充斥到忘記自我,忘記自己身而為人的平靜與自我。
不要因為對工作與成功的渴求高到忘記平凡的美好。

Stay true to nature thing.

不管我們科技再怎麼進步,請不要忘記手拂過書本的感覺、鉛筆劃過紙張的感覺、
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的坐著空想發呆的感覺。
因為那是我們活在世界上心裡最安靜、最真實的時刻。

比起電腦、手機,我想書本與紙筆還是更適合擁有靈魂。


2012年10月4日

Salary, app and lottery



前陣子去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台灣的創投人。

在演講中,他提到台灣未來幾年的資訊產業,對創投而言機會不錯,因為學生人才很多畢業後都跑出來創業了。過去很多電機資工的人才畢業後都投入電子廠、硬體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有很好的股票分紅,能夠吸引人才過去。他說由於人才都集中到這些公司,所以這些公司的產能非常驚人,聯發科、台積電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在他們專業的領域內都算世界知名的。

但現在股票分紅的數量沒有這麼多了,為這些公司工作所能獲得的報酬沒有這麼高,卻需要沒日沒夜的上班。他們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畢業生算一算覺得似乎划不來,就會想要自己創業,或是到比較有發展潛力小公司上班,目前看到很多是網站、App相關的新創公司。

『所以意思是說,由於資訊人才流出來創業和加入小公司,所以未來會有很多成功的新創網路公司出現摟?』有人問

講者笑著說『這也不一定,其實過去台灣創投投資網路公司幾乎沒有賺錢的,有拿創投又賺錢的真的沒幾家。記憶中就愛情公寓和無名小站比較有回收而已。所以現在創投們也還是在觀望,但由於很多人出來創業,因此創投有很多對象可以挑選』

2012年9月24日

iPhone升級 iOS 6地圖的優點

配合iPhone 5的發行,iPhone的作業系統也升級到了iOS 6。

裡面變化的東西很多,像是AppStore的樣式變得完全不同,內建的地圖從Google Map換成了Apple自己開發的地圖(使用OpenStreetMap和TomTom)。



換地圖的原因聽說是由於Google Map和Apple簽約的使用條款,從免費變成每1000個下載(一個手機用戶一年的地圖用量)收4美元,由iPhone的銷售量破千萬來看,Apple一年要付4千萬美元給Google。有趣的是,在iOS 6確定不使用Google Map之後,Google Map調整價格變成1000個下載收0.5美元。

2012年9月18日

《逆光飛翔》

過去時常有一種經驗,那就是以前聽過但沒特別注意的歌,在某次表演、戲劇、影片中,配合著眼前的畫面出現,由於眼前所見和音樂的節奏、旋律,歌詞裡面的內容、情感太過完美的配合,從此這首歌對於自己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逆光飛翔》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電影主要是在講一個盲人鋼琴生和夢想成為舞者的女生之間的故事。我覺得整部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欣賞,第一個部份是男女主角平常的生活和互動,電影拍攝起來給人的情緒是很輕快而正向的,就像是沒有煩惱的高中生和朋友們一起玩社團一樣的單純直率。這部份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下面這部預告片中前一分鐘的曲子一樣,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2012年9月15日

Facebook這座城市


前陣子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公開聲明,Facebook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使用HTML5(一種新科技)來做手機的App,因為這個決定,Facebook手機的App速度一直很慢,直到前陣子改版之後,它的速度才變正常(變為之前HTML5的兩倍快)。而改版之後,手機使用者在上面的瀏覽量,迅速的提升為原本的兩倍,馬克認為這是件"好事"。


讓人們在Facebook上面多瀏覽東西,對Facebook有什麼好處呢?

2012年9月2日

賈伯斯的『品味』

最近剛讀完賈伯斯傳,讀完覺得Steve Jobs真的是一個非常特殊、又有執著理想的人,整本書讀下來就像是跟著他一起冒險,起起伏伏,可以觀察到他隨時間過去,細微但著實存在的人格變化。非常推薦還沒看過的人去找來看看!


前兩天剛好Mr. Jamie寫了一篇文章最終的決勝點:品味,裡面提到Jobs的"品味"對蘋果造成了很深厚的影響,甚至Bill Gates曾被記者問到他最佩服Steve Jobs的是什麼,他也半開玩笑的說:
"I would give a lot to have Steve’s taste. (我願意犧牲很多東西換取 Steve 的品味)"
很多佩服賈伯斯的人認為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他能夠"知道"使用者要什麼,並且用他超絕的"品味"去製造出好用的產品,這種能力就像是一種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賈伯斯這樣做會成功便是一種見識過人的天才表現。於是自然而然,便會有人認為自己只要品味足夠,便能夠設計出和賈伯斯設計同等級的產品,並且堅信這樣的設計才是對的,其他人的意見就像一般的消費者一樣無用,『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直到我們把東西設計給他們』。

2012年8月31日

TiMeGo介紹



TiMeGo是個以Google Map為主軸的網路平台。


(TiMeGo網站介紹)

TiMeGo的運作原理十分簡單,它利用手機App當做GPS記錄工具,結合相機或手機拍的照片,透過網站的運算處理,將兩者快速合併在一起,完成一趟清楚的旅遊記錄。

2012年8月1日

廣闊湛藍的天空是上天珍貴的賜福

之前看暮光之城的小說,聽說那裏的城鎮一年四季都是陰天,那時我就想,暮光之城應該來台北拍吧,台北才真的是一年四季都是陰天。


長年住在台北,不知不覺的就會覺得陰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偶爾出現藍天就會覺得今天天氣真是太好了。有人說天氣會影響心情,開闊的天空就有開闊的心情,鬱悶而封閉的天空就會有鬱悶而封閉的心情,在台北住久了,不知不覺就覺得這種悶悶的心情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不知不覺就覺得周圍的景物就該是泛灰的顏色。

在颱風來臨前,天空總是特別的高。怎麼說呢,就很像世界忽然變大了,然後會發自內心的想說:『原來我們是在這麼大的天空下,原來世界上的顏色可以這麼鮮明。』


很多人的夢想就是要環遊世界,包括我自己。其實說實在的,也不是想整天出去玩或是覺得這樣悠閒的生活有多好,只是想像一下,假如一輩子沒有理解過廣大的天空,只是活在陰天的國度中,那人生會錯過多少種感覺,少體會到多少精采的體驗。

2012年7月31日

為什麼要反旺中?

最近在Facebook上面許多人在轉貼旺中案的連結。當然,百分之百都是反對旺旺併購中嘉的。

有人針對的點是旺旺親中、說天安門事件不是屠殺,有人說它旗下的中天惡意栽贓,有人說旺旺這樣會壟斷媒體市場,成為媒體巨獸,因此有學生發起了抗議活動『我是學生,我反旺中』。

我想這些論點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是是不是也有很多盲點? 到底大家反對的是媒體被單家公司壟斷、媒體缺乏媒體道德,還是媒體被親中公司壟斷?


過去有多少人看電視時,會覺得中天新聞(還有綜合+娛樂)、中視、GTV系列、TVBS、東森新聞(還有購物+幼幼+綜合+戲劇+電影)、Discovery頻道等等,有所謂的"置入性行銷"、"親中思想"。有人因此不看這些頻道? 這些頻道在併購前就屬於旺旺,大家有覺得他們和台灣的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嗎? (康熙來了有親中嗎?)

若說買賣新聞置入消息,那其實各大媒體都在做一樣的事情,這只是媒體業界的一種生態,只是購買新聞的人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是藍的還是綠的,是政治性行銷還是商業性行銷,假如我們過去幾年都可以接受新聞的置入性行銷,但卻在此刻忽然發難,那我們到底是覺得這樣的置入性新聞不公不正,還是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中國買新聞,其他人買新聞都行?

2012年7月26日

別和所愛的人講道理

從小到大,我們家裡常常會有一些爭吵,小時候的事情我不太記得了,只記得長大以後爭吵時,長輩那邊的邏輯很常是站不住腳的,而我總是在爭吵時,將事情的背景、整件事情的邏輯解釋給對方聽,希望對方能理解我的想法,或說我心目中的"事實",但結果通常都不太好。


爭論的事情從天氣冷要不要多穿衣服,到要不要考公務員、要不要把房子賣掉、要不要退休,有大事,有小事。『身體是我的,應該是我覺得冷不冷比較準』『公務員的生活,跟我想要過的生活不一樣,這是我的人生,應該是我要決定要怎麼過吧?』『你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讓我們擔心。』『你覺得這個人不好其實是你的刻板印象,回想一下,過去什麼時候你有稱讚過你兒子的任何一個女朋友?』

小事情最後會以小小的不愉快收尾,但遇到重要的大事情,我們常常都會吵到兩邊都很生氣,這時候就會跑出『我請問你!不然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好阿,你不想要就以後都不要管你阿!』『所以呢?』『你的態度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差。』『沒有怎樣。』『那我以後都不要問你的事情,這樣可以了嗎?』『好啦!你覺得好就好,反正我怎麼想你也不在乎』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可以不要這麼情緒化嗎? 然後事後吵完一個人時就會覺得很鬱悶,因為我明明從頭到尾都說對了,有時候對方也理解了、接受我的說法,認為我的想法才是對的,為什麼還是弄的這麼不愉快?

後來長大了點,漸漸知道問題出在哪,問題是,跟你最親近、最愛的人講理,用邏輯爭論一件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當你爭贏的時候,其實你也輸了。

2012年7月12日

這是一個品味創業的時代


當網路剛開始時,網站像是一堆散佈在海上的小島,每個小島的經營者都認真的經營著自己的島嶼,生產各式各樣的東西,提供各樣服務。那個時代,除非你知道小島的座標,否則幾乎不可能到達自己理想中的小島。這個時代最有權力的人就是經營這個海洋中的"港口"(入口網站,如Yahoo)的人,它本身提供了很多服務,很多人會來這個地方,而被它連到的小島,也會跟著繁榮起來。這是港口(入口網站)時代

後來google出現了,它發明了一個聯結所有小島的傳送機,只要人們站在傳送機前,說出你理想中的小島樣貌,google就花0.2s的時間,列出3億個符合這個樣貌的小島任君挑選。雖然很多人還是喜歡之前那種從港口出發的旅行方式,但很多探險家卻開始藉由google的傳送機,探索整個世界的資訊。這是傳送機(搜尋網站)時代

2012年7月6日

就像福爾摩斯...

在一個下雨天,我們公司大樓的樓下,多了一塊薄薄的黑色石頭板子,它的周圍用簡單的柱繩圍了起來,上面有幾個膠布標示位置,還有一些粉筆的痕跡,畫著 "P d"的形狀...

從小我一直很崇拜像是福爾摩斯或是愛因斯坦之類的聰明人,我相信常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到他們眼前,他們不用怎麼思考,輕輕鬆鬆的就可以解出來,因為他們比常人還要聰明。

長大之後我發現,其實像福爾摩斯那種類型的聰明,比較像是一種藉由無限觀察和推斷所鍛鍊出來的直覺,是一種專家系統,一旦你學會之後,整個推斷過程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在沒看到線索的人眼中,整個過程就像變魔法一樣,他會覺得你特別聰明。

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於是,我養成了隨時觀察周圍環境、隨時留意旁人舉動的習慣。當我看到一個值得玩味的東西時,我會習慣性地去猜想推斷,它為什麼會在這裡、創造它的人心裡在想什麼、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它會造成什麼影響、它代表怎麼樣的社會現象或價值觀....,總之有很多東西可以思考。

2012年6月23日

我們希望教育出天才嗎?


(Picasso: Bull)

之前看到國外的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思考的(How Geniuses Think)。裡面討論到,像是愛因斯坦、費曼、愛迪生這類大眾所認同的天才,他們到底是如何發明出劃世代的發明和理論? 這些所謂的"天才"智商沒有特別高,,像是費曼(近代量子物理的大師)的IQ只有122,只大約等於世界上最高智商(IQ228)的一半,但是那位智商高到像外星人一樣的人,並沒有對科學和藝術有任何顯著的貢獻。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個人很贊同這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但為了驗證這個文章的可信度,所以就稍為上網google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是誰:
Michael Michalko : 享譽全球的頂尖創造力專家。Creative Thinkering:Putting your imagination to work的作者,為《財星》500大企業,例如杜邦、家樂氏、奇異電氣、柯達、微軟、艾克森美孚、通用汽車、福特汽車、AT&T、沃爾瑪、吉列等公司,舉辦創意思考主題演講、工作坊和研討會。
看起來是個可信的來源。Anyway,文章裡面提到了很多天才們的思考方式,包含反向思考、擅長使用比喻、使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都很正確,但其中最打到我內心的一個觀點就是-- 針對一個問題,普通人會去想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就收工去做別的事情,而天才則會窮盡所能去想出各種不同可能的答案(解法),即使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了。

愛因斯坦有一次被別人問說:『你覺得自己和平常人有什麼不同?』他說:『如果你要求一個普通人在一堆草堆中找到一根針,那麼他們會在找到一根針之後就認為任務完成了。而我會把那堆草堆翻遍找盡,直ˇ到把裡面的每根針都找出來。』

文章中提到,當天才們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解法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幾個階段: 以過去所學解出問題(Reproduce,常人停止之處)->嘗試以全新觀點觀察問題(Rethinking)->提出新的解法(Innovating)

2012年6月13日

動態的設計 --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前幾天看到Mr. Jamie所寫的 設計:如何好「用」,不是如何好「看」,裡面提到,一個設計者必須要對自己要做的設計有全盤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這個設計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才能夠根據這個目的去做出好『用』的設計,這個說法剛好和去年所寫的Why and what? 這篇文章討論到的網站設計概念有很大的吻合。

當時我和同事討論關於網站或是任何和使用者互動的設計,那時候他說,他非常喜歡Steve Jobs所說的一句話: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當時我問同事,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Design is how it works?

他用過去他在遊戲產業中所學到的概念來做解釋。在2004時,遊戲設計的論文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叫做MDA的架構。M代表Mechanics(機制、功能),D代表Dynamics(動態),A則是Aesthetics(美學的)

2012年6月3日

媒體的力量


有人稱媒體為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
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力量非常的大,大到可以左右和培養整個國家人民的思想。

而在台灣,它影響人民思想之深之廣,真可以說是一絕。

在這邊每家餐飲店、大學的食堂、醫院或是任何公共場合的電視,
幾乎24小時不停的都在撥放,吃飯或看病的人們閒著無聊時,就是抬頭看新聞,
吸收新知。

一個掛上『新聞』這樣似乎中立的資訊傳播平台,它所該負起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本來我抱著一些想像空間,想像著新聞應該是和一般大眾節目不同,
會有一些特殊的法律規範或是特別的責任,但後來上網查了一下相關的法律資訊,
發現新聞實在不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其實它和電視節目的規範沒有差太多,
除了:

公共電視法第37條 (只針對公共電視這一台)
新聞報導節目,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新聞報導節目應與評論明顯區分,不得加入報導者個人意見。
二、新聞報導內容應確實、客觀、公正,不得歪曲或隱飾重要事實,
不得以暗示方法影響收視者判斷。
三、新聞報導應兼顧國際性、全國性及地方性重要事件之資訊。
還有,廣播電視法第25條
電臺播送之節目,除新聞外,主管機關均得審查;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可能是小時候的新聞太過純樸,播報員總是一本正經,而正經的人,
總是有種嚴肅的可性度,或許再加上小時父母的教育,因此我一直認為新聞代表著
"正確"、"知識"和"真相",但這樣的形象讓我在觀看現在的新聞時產生了衝突感,
現在的新聞沒有給我這些感覺,取而代之的是"誇張"、"好笑"和"不正經"。

2012年5月26日

遊戲的意義

遊戲這東西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當我們面對一個其他人類制定出來的遊戲時,
我們到底應該在遊戲規則內,享受其中,努力去達到這個遊戲中的最高境界,
還是應該像是看破紅塵的人一樣,覺得這些遊戲非常無聊,
其中的成敗一點意義也沒有,只要沒有這些規則,這些遊戲都可以輕鬆的獲勝。

就像小朋友踢足球,有些小朋友會非常遵守遊戲規則,乖乖的踢著球,
享受其中的樂趣,有些小朋友因為天資聰穎(?),一旦踢不贏別人,
就拿起球來丟進球門,然後在其他人大喊:"你犯規"的時候,
悻悻然的丟下一句:"無聊,贏了又怎樣。"就去別的地方閒晃去了。

遊戲涵蓋的範圍包含運動、電動、棋類、競速或是各種有規則、有目的的活動,
而若一個遊戲的規則能夠平衡,便能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競賽,
各式球賽、電競、棋類競賽、賽車、滑雪或泛舟競賽。



2012年4月9日

被稀釋的娛樂

從小經濟學就教我們,一個東西不一定要賣得貴才能賺很多錢,
有時候我們把價錢降低,讓更多人願意掏錢去買,那麼我們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而我們現在社會的娛樂發展,便是謹尊這個原則,朝"稀釋"娛樂的方向前進。

過去要聽一場音樂會,人們會盛裝打扮的前往音樂廳,
全神貫注,靜靜的坐著聽完兩個小時以上的精緻表演。
但這樣的消費過於昂貴,因此有聰明的人想到,可以利用新世代的發明--留聲機
將這樣的音樂錄製起來,利用黑膠唱片重複播放,讓大家都能夠聽到。
不過留聲機和黑膠唱片也算是有些高級的設備,
假如我們用CD和一般音響來錄製撥放的話,那就有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音樂了
--雖然CD比起黑膠唱片來說,音質的豐富度被省略很多。
但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之下,CD這樣實體的東西不僅佔空間,可以放的歌曲也少,
假如把一首在CD中要50MB的歌,透過一些壓縮,壓成5MB的MP3,
那就有更多人可以聽到了,即使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的音質又被大大的壓縮了。

2012年1月4日

Musics of 2011 winter

這些是我在去年末巧遇到的一些好聽、但在我周圍朋友間留傳不廣的歌曲,
推薦給大家~

Karmin Music
一個頭髮十分有特色的女生,Rap念得又快又清楚(可以聽聽看Super Bass那首)
加上她的好夥伴(旁邊那位會演奏所有樂器的男生),就是Karmin Music。
他們在Price Tag那首的合音真的很棒,分享給大家~


Price Tag - Jessie J ft. B.o.B. (合音很棒、男生打鼓很投入)


Super Bass - Nicki Minaj (女生一開始那段很俏皮)